一、案例概述
长春工业大学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依托易班平台,系统打造了“艺创空间”线上育人社区,秉持“艺术赋能思政、技术驱动创新”的理念,积极构建数字化育人新阵地。2024年以来,共组织开展线上活动42场,累计覆盖超过1200人次,孵化学生创作作品300余件,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89项,其中包括“教育部2024年度优秀易班共建案例”“全国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”等国家级荣誉,同时成功获批1项省级教改立项。目前,“艺创空间”已成为学院“艺+”学团品牌的核心载体,有效实现了思想引领、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播的“三维融合”,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育人新模式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搭建“三维一体”线上平台架构
1.功能模块创新设计
在易班平台基础上,学院重点打造了“红色艺站”“创客工坊”“云端展厅”三大核心功能板块。“红色艺站”聚焦党史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,定期发布红色主题设计任务,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深化理论认知;“创客工坊”提供项目协作与管理工具,支持学生跨专业组队,参与各类竞赛和课题实践;“云端展厅”则集中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,并设有投票、评论等互动功能,构建了“创作—展示—反馈”的线上闭环,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。
2.技术融合与功能升级
积极引入AI辅助设计工具、虚拟展厅等前沿技术,目前正筹备开发“一键生成作品集”“智能赛事提醒”等便捷功能,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试运营阶段。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显著优化了用户的操作体验,也提高了项目参与的效率,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的创作环境。
(二)实施“主题+项目”双驱动活动模式
1.强化主题引领
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历史节点与社会热点,持续推出系列化主题活动。例如围绕“建国75周年”组织开展红色文创设计大赛,聚焦“乡村振兴”战略举办公益海报征集活动,使思政教育目标自然融入艺术创作实践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。
2.推动项目孵化
学院联合教师科研团队,定期发布“艺创课题”,如“非遗数字化保护”“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”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。学生可通过易班平台提交方案、获取专业教师指导,优秀项目还可被直接推荐参加如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,形成了“以创促学、以赛促练”的良性机制。
(三)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协同育人生态
1.促进虚实结合,推动成果落地
例如在“艺术进乡村”实践活动中,学生通过易班平台提交设计稿件,经遴选后在线下实际落地,完成墙绘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,实现了创意从线上构思到线下实践的完整转化。
2.建立激励机制,提升参与动力
创新设立“易班学分银行”制度,对学生参与线上活动、获得奖项等成果进行量化积累,并可兑换为“第二课堂”实践学分。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,强化了育人过程的正向反馈。
三、特色介绍
(一)实现艺术与思政的深度互嵌
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,以艺术创作作为载体,将“二十大精神”、红色文化等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、可感、可参与的设计实践。例如在“红色经典诵读”活动中,要求学生为诵读视频设计配套动态海报,并将作品上传至易班平台进行展示与评选,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,真正实现了“学、思、践、悟”的一体化推进。
(二)推动专业实践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
充分利用易班平台的信息化优势,开发“虚拟策展”功能,使学生能够在线策划并布置主题展览,并邀请师生参与“云参观”;另一方面,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,平台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创作偏好与能力特长,为其智能推送相匹配的竞赛信息与学习资源,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专业成长。
(三)突破资源壁垒,促进跨域协作
积极整合企业、乡村、社区等社会多方资源,通过易班平台发布真实社会设计需求。例如为长春蓝泊湖社区设计公共文化墙,为乡村非遗产品设计IP形象等,形成了“需求发布—方案征集—落地实施”的全链条服务模式,既拓宽了实践教学的边界,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。
四、经验与启示
(一)数据成效
1.平台活跃度显著提升:易班“艺创空间”社区日均访问量稳定在500人次以上,较2023年增长120%;
2.成果转化能力突出:累计孵化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作品89项,其中包括全国NCDA大赛金奖3项;
3.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:“艺术工匠”等相关项目被吉林电视台、四平市新闻联播等媒体专题报道,并吸引10余家企业主动寻求项目合作,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。
(二)核心经验
1.坚持需求导向:所有活动设计均紧密围绕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需求,避免脱离实际的“为创新而创新”;
2.强化技术赋能:积极利用数字化工具降低创作与参与门槛,如引入AI设计助手、虚拟展示等技术,显著提升活动吸引力和实效性;
3.建立协同机制:构建“学团主导、教师指导、学生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四维联动机制,确保项目的持续运营与迭代优化。
(三)推广价值
该模式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育人规律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线上育人社区建设经验。通过灵活调整活动主题与资源整合方式,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专业,有助于推动实现“一院一品”的特色化品牌建设,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。
五、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
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,长春工业大学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“艺创空间”线上育人社区将持续优化机制、拓展功能、深化融合,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与改进提升:
(一)强化技术支撑与平台体验升级
计划进一步引入沉浸式虚拟现实(VR)及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等技术,拓展“虚拟策展”和“协同创作”的应用深度,提升平台的交互性与沉浸感。预计于2025年底前完成“智能创作助手”模块的开发与集成,为学生提供草图生成、风格化渲染等AI辅助工具,大幅降低技术门槛,激发更大创作潜能。同时,将对“易班学分银行”系统进行功能升级,实现学分累计与兑换全流程自动化,增强学生学习路径管理的便捷性与透明度。
(二)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融合机制
推动“艺创空间”与第一课堂更紧密结合,计划开发一批“线上社区+线下课程”双向贯通的思政与实践融合类课程,如《红色文化创意设计》《社会创新设计专题》等,形成可推广的课程群。进一步依托平台推动项目制学习(PBL)全面落地,鼓励更多专业教师牵头发布企业真实项目与横向课题,每学期至少新增5-6个校企共建课题,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,持续强化“思政—创作—应用”育人闭环。
(三)拓展社会合作与服务面向
积极扩大与乡村、社区、企业的合作范围与项目类型,探索建立“设计服务社会”长效合作机制。计划于2025年发起“东北振兴创新设计联盟”,联合区域内高校、企业与地方政府,系统发布地方文化更新、乡村品牌塑造等类别的社会设计需求。同时,加强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,推动优秀学生作品实现产品化、市场化,增强项目可持续性与社会影响力。
(四)构建数据分析与评价反馈体系
引入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,构建学生成长档案与能力画像,实现对创作行为、项目参与、能力发展等的动态跟踪与可视化反馈。建立基于数据的质量评估与迭代机制,定期开展参与度、满意度及成效评估,形成“监测—反馈—优化”闭环,推动“艺创空间”运营模式的自我进化与持续改进。
(五)加强模式总结与辐射推广
系统总结“艺创空间”建设经验,形成可复制、可适配的育人社区建设指南,未来将通过发表论文、举办工作坊、开展校际交流等方式,向同类院校艺术专业推广相关模式与经验。同时,持续打造“艺+”学团品牌,开发开放资源库和典型实践案例集,增强跨校、跨区域示范引领作用。




初审:侯天放
复审:楚玉彪
终审:曹永利